[upload=234241] s J))d
>tLveKa9d
微型小说自己也学着写过,我理解的微型小说一定是以故事情节取胜,因为是微型吗?所有的故事冲突以及人物之间情感纠葛都要把握好分寸,否则人们一开始就读不进去,那你写的文章也就失败了。所以我之前写的那些小说都是让人物之间的冲突与故事情节相呼应,当然都会留下一些悬念,最后解开。只是水平有限,很可能读到一半,已经能够猜到结局了,这也是功力不够造成的。 ~y|8+Y
@
收到《世外新闻》,还以为这是一本评论类的书籍,不过读了才知道这也是一本微型小说。作者是滕刚。读了前几篇我就觉得作者绝对是有着强烈精神分裂症状的人。因为他的作品与别人不同,读起来就是纠结、愤懑,甚至惶恐,总之就是有一种要疯了的状态。 k8?_[-F(
你可能觉得我说的有些夸张。比如第二篇《证人》,一个人偶然间进了法庭,看到法官的宣判,因为被告人没有证人证明他不在案发现场,所以被执行死刑。这个人吓坏了,因为他就一个人生活,如果说他是罪犯,他该如何辩解,于是他开始了疯狂求证,让身边的人证明他一上午都在法庭,但是身边的人不能全部证明,只能证明这一刻他在这里,他坐车买车票,让乘务员证明他坐了这趟车,可是乘务员告诉他,车票上不写时间,无法给他证明。回到家里他需要邻居给他证明他到家了,而且不会出去,可是邻居说只能证明此刻他到家了,但是以后他不会证明,进了屋他忙给好朋友打电话,希望他们能帮助他证明,可是好朋友说,通过电话可以证明此刻他在家里,但是以后的时间就无法证明了,这个人开始慌乱、无助,甚至抓狂。他庆幸前20多年没人告他,要不然他也会被枪毙。这部微篇整个故事都给人以压抑的感觉,虽然说的似乎是外国人的事,其实我们想想,我们都能证明什么呢?这个人是不是就是那个需要得到证明的我们呢?太像那个需要得到证明的我们了,很可惜的是,如果这是现实,那我们就是那个时刻需要有证明的人。《往日的刑法》也是一样,刑法中说生病的人不能被处死,可是要执行死刑的犯人偏偏生病了,找了神医也治不好,后来有人看出门道了,犯人是吓的,如果宣布不处死他,他的病就好了,可是那就要修改法律,矛盾的是遵照法律必须处死,法律要100年才能修改一次,不处死又不行,如果这是现实,恐怕犯人和监狱长都得疯了。 4k
!P'<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