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ce(6"7p
J&D0^D0;
——第21届中国新闻奖获奖通讯《雪山上,好大一棵“英雄树”》赏析 gma!;Ba
dqn(V
73
董强 =X}T;\It[
K.ghF U?;
第21届中国新闻奖评选,《解放军报》推荐的通讯《雪山上,好大一棵“英雄树”》获二等奖。这篇不足3000字的通讯,刊登在2010年11月16日一版头条位置,以“英雄树”为喻,精选感人故事,采用细节与白描相结合的手法,再现“生命禁区”钢铁工兵的军人风骨,以独特的哲理传达和美文化表述,讴歌这个英雄群体特有的家国情怀。 F/\Yg2
}wr/eqrg
在笔者看来,这篇通讯最大的成功,在一个“情”字。作者深入工兵团驻地采访10余天,召开20多次座谈会,采访对象达50余人次。听作者讲,当时他们几乎是含着泪采访,含着泪写稿。这一切真应了那句老话:情到深处文自工。 amX.D@DOt.
*Mtl7At
新闻故事化: 3chk>G<
W~d7.% 1
用动情的故事打动人心 Gu6$mw
jA,L+V 2
三营原教导员刘克勇带着胃癌诊断书上山,八连连长张建宏结婚不到半年不得不协议离婚,年仅18岁的新兵王小龙在团长怀里牺牲,退伍时节老兵杨伟只带走一双被焊花灼得满是洞眼的胶鞋…… v=T+6
Q% UaW1R
整篇通讯,像这样有名有姓的人物出现了15个,完整的故事有5个,如果算上故事中套着的故事,那会更多。 t{zSumiF
6"G&\A+
新闻故事化,不是一个新鲜命题。但,“太阳每天都是新的”,真正的新闻尤其是作为通讯的新闻作品,总少不了故事,如果少了故事,就会难以卒读,传播效果也就大打折扣。也许正因为如此,《<华尔街日报>是如何讲故事的》一书,在引言中说: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总是放在了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上,于是,我们忽视了一个所有读者最普遍的要求:给我讲一个故事,看在老天爷的份上,让它有趣一点! Es]6=&
#ar'u>9_
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闻理念:所有读者最普遍的要求。 I!c5n1yT
}Tr|N/
显然,再现“生命禁区”钢铁工兵的军人风骨,讴歌其特有的家国情怀,未必是所有读者所需要、所关心的,讲他们的故事也不一定是最普遍的要求,但一旦有了故事,至少可以扩大受众面,提高读者注意力,强化读者阅读欲望。 GNd\~f@-
nqV["K</
就这篇通讯而言,无论完整的故事,还是故事中套着的故事,都那么自然而然,像风吹过漠地,像水流过平原,像云飘在蓝天,如同在通讯中“长”出来的枝枝叶叶一般。这其中的秘密,还是一个字:情。作者带着感情去采访,带着感情选故事,又怎能不打动人? -oFe5
KKBb&I?V'
从通讯中的故事类型看,有亲人之间的,有官兵之间的,有兵兵之间的,也有兵与军装、兵与胶鞋的……这些故事像散点分布,同时又向一个方向聚合:官兵忘我奉献。 .mN p]cK
9Fqi8_vY#
台湾《新新闻》周报总主笔杨照,在《故事效应:创意与创价》一书中道出了故事的功能之一:故事突显生命共通的细节,借由单一生命戏剧性的变化对照,将巨大缩小,同时让巨大能够被我们看到、听到。以此审视,“官兵忘我奉献”是一个宏大主题,也是一个宏大叙事,而故事化,则将宏大主题逐一细化,也把宏大叙事一一切割——一句话,故事让新闻好看了,也让读者感动了。 Y 3lBX+
RA0 HHR\
新闻哲理化: y_l1c >K
Yp"[pI_j
用深刻的道理赢得认同 B
7?Y:'
-((%FA2
所谓哲理,有两个义项:一是能使人的精神新生的原理或概念;一是关于宇宙和人生根本的原理。新闻当然不是为了说道理,但蕴藏着的道理可以增加新闻厚度,让新闻更有穿透力,让读者在深刻的思想共鸣中接受新闻事实,认同新闻人物和新闻故事。 G$_P#|9T
+lO/:kzn|
从客观环境看,新闻哲理化趋向是新闻竞争的产物,也是互联网发达、独家新闻减少后的必然结果,同时又是读者精神需求和文化审美水平提高的一个必然伴生物。 -.mX@#OM
Big$B]W^xK
就操作层面而言,新闻哲理化就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,不再仅仅满足于简单地讲述人物和故事,也不仅仅人为地煽情,而是实实在在地体现出人生和社会的某些道理,或者表达对人生、对社会的深层次反思,让人们在心理上形成认同,进而产生共鸣,最终强化新闻传播效果。 _=Sa ->}}
^ 8Lbvoo
这篇通讯中,最集中的哲理体现是4个小标题—— cBZ[h=EO
`[J#n~';
“军人,站着时为国家尽忠,倒下后才能陪陪父母尽孝”。这个小标题下,核心故事就是带着胃癌诊断书上山的三营原教导员刘克勇,他病重不能动了才回到老家父母身边;家里借钱买的新房钥匙拿到了,可他还没住过一天;临终前,他最大的愿望是想穿着军装走;部队施工的国防工程完工时,所有机械车辆都鸣响,就是让老教导员再听一听那熟悉的声音…… 8>]:-c/
{P@^L],J
“雪山上,不弯的是脊梁骨,不断的是顶梁柱”。这个小标题下,有两个主干故事,塌方过后,李副参谋长像往常一样第一个抓起手电筒,往塌方处走。强烈的高原反应让新兵心里发慌,这时他走在最前面当“试验品”。八连连长张建宏收到一封特快专递,竟是结婚不到半年的妻子寄来的离婚协议书。望着离婚协议,他一夜没合眼,最终还是签了,理由是“不是不爱你,可我无法愧对这身军装”。 & Zr0GE
'i)nT]#q
“艰险中,有敢登刀山的排头,就有敢下火海的排尾”。这个小标题下,有一个核心故事,阳光男孩、18岁士兵王小龙在塌方中牺牲。 ]pP^c3V
JCG ;K
“退伍时,带不走一身军装,但雪山已把我炼成一块钢”。这个小标题下,是一个个镜头和场景,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穿着这身漂亮军装合影留念;其中一位老兵带走了一双被焊花灼得满是洞眼的胶鞋,装上在工地上捡起的石块儿;他们一起向军旗敬最后一个军礼。 1WRt[rQ
>K~RP
\K
4个小标题,有几个共同点,都是直接的人物引语,都是朴实无华的道理,都用了对比手法。效果不言而喻,这就是哲理的魅力所在。 EPGc8y
#sHiF4d
新闻个性化: qgA~78`FY=
ta/#Q L&?
用真诚的行动融入文本 f}R8j+%M
vdrIj>k
新闻竞争愈来愈烈,独家新闻愈来愈少。这一“烈”一“少”的背后,其实也存在着一个基本事实:新闻个性化空间反而增大了。 4eeAl9U
#H*e6V!
写“生命禁区”钢铁工兵这同一题材、同时刊登播发,也不只《解放军报》一家,为什么这篇通讯能脱颖而出获得中国新闻奖?原因有很多,重要的一条就在于新闻个性化。 /2NN{qP
>@jP `LPP
个性化从哪里来? }Yia0Az
N' %kV
从作者的个性化追求中来。作者之一张海平,不仅有执著的新闻追求,在新闻操作过程中也常常遵循直觉,听从“内心的呼唤”。基层部队不少新闻干事有些怕他,《解放军报》年轻记者也有些怕他,理由之一是“张主任好变”——刚刚定下的主题、写法,一会儿又变了,因为他又有了新的想法。新闻干事、职业记者发展到一定层次后,大都喜欢与张海平一起采访、写稿。为什么?能提高。这提高背后的主因之一,就是新闻的个性化追求。 b@^VYn]c
g2sG7 nV-y
个性化有许多体现,语言作为纸质媒体的表达载体,承载着个性化传播的重任。比如,在这篇通讯中,刘克勇把部队国防施工说成是“给国家扛大活”;李副参谋长官最大、年龄最长,战士喜欢叫他“李老汉”,这些表述就像信手拈来,平民化、口语化风格让人陡然萌生一种久违的亲近感。 T} j*IkJpt
8`Z6%1
4
当然,个性化不是改变事实,不是“捏面团”,也不是主题先行,是观察人物、解读故事尽可能找到一个最佳切入点,是语言表达链条找到一个最佳连接点。 ExeG@ eD
HQ&o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