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-07-17
人都需要有点精神追求
人都需要有点精神追求 ——读王小波《我的精神家园》 王新平 《我的精神家园》是王小波的一本杂文集,书名取自书中同名的一篇杂文《我的精神家园》。我读王小波《我的精神家园》时,王小波的名气远没有现在大,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王小波的作品,原因恐怕是大家读懂了王小波,或许是人们希望远离尘嚣,寻得一份内心的宁静。 是的,有了精神的追求,对物质的需求就不会那么贪婪,或者说,有了精神的追求,抵挡物质带来的压力就有了支撑点。不管怎么说,人无论何时都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!王小波在《我的精神家园》一文中讲述了自己小的时候就喜欢读书,以至于和哥哥撬开父亲的书柜,偷看与自己年龄不相适宜的《变形记》《十日谈》,为此还挨过爸爸的揍。不过,挨揍之后十三岁的王小波和哥哥并没有停止偷书看!就像他在文中写的:井底之蛙也拥有一片天空,十三岁的孩子也可以有一片精神家园。或许就是童年的梦想,让长大后原本读了理科的王小波后来坚定地走上了写作之路。 在《我为什么写作》一文中,王小波说要立志写作,不过他对写作做了区分。他说写作是个笼统的字眼,还要看写什么东西,有的人是写畅销小说、爱情小诗等热门东西,但他自己写的东西一点不热门,更挣不了钱,是属于“严肃”的东西。我知道,王小波说的“严肃”是追求思想性,而不是附庸风雅,或者向钱看。他告诉我们的是做人的道理:有所不为,有所必为。 为什么要写作?他在《我为什么写作》一文最后给出了直截了当的回答:我相信我自己有文学才能,我应该做这件事。当然,事实证明王小波不仅有出色的文学写作才能,更有独特的思维方式。在《用一生来学习艺术》中,王小波讲述了自己从杜拉斯的《情人》中如何学习小说的结构与布局,把《情人》看成是小说写作的范本,称赞其写法是无与伦比的创造。他还讲述如何跟《情人》译者王乾道、《青铜骑士》译者穆旦先生学习语言,赞“他们是我真正敬爱的人”。我想说,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也把王小波当成学习的榜样和致敬的对象。 王小波在《我的精神家园》杂文集自序中说过:我反对愚蠢,我也反对无趣。仔细读过王小波的这本杂文集,就会发现王小波的智慧和幽默无处不在!这种幽默和智慧不是矫揉造作,而是通过故事来阐述,并常常置身其中(多半是自嘲的对象),表现出的风格独具特色,就像帕瓦罗蒂一张嘴,不用报名,你就知道这是帕瓦罗蒂一样!像《有关“给点气氛”》《我看老三届》《驴和人的新寓言》《苏东坡与东坡肉》《愚人节有感》《打工经历》等,都是通过有趣的故事,用一种笑话的方式来嘲弄人们失去理智时做出的愚蠢事情和行为。这种轻松幽默的表达方式,很容易让人接受。还有《有关“媚雅”》中写出观看业余合唱团彩排演出的感受:“请相信,我坐在那里很严肃地把这一幕听完了,才微笑着鼓掌。所有狂野粗俗的笑都被我咽到肚子里,结果把内脏都震成了碎片,此后三个月,经常咳出一片肺或是一片肝。但因为当时年轻,身体好,居然也没有死。”这种夸张和想像的手法,对“媚雅” 的拙劣行为作了酣畅淋漓地批判。 当然,王小波的智慧和幽默是用来表达思想的,是在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守望着精神家园。今天,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,国家的实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大,我们拥有世界运营里程最长、运行速度最快的高铁,我们还是全球第一制造大国,我们更可以很自信地说南海仲裁是“一张废纸”。与此同时,我们也看到许多人在不停地刷微信、涮存在感、送心灵鸡汤,也能听到不少人对生活这样那样的抱怨声,还能感受到身边一个个焦虑、浮躁的面孔。 为何我们的日子好了,困惑和压力还这么多呢?掩卷沉思,如果能够静下心来读王小波的作品,这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,能够让我们有更多理性的思考和生活的智慧。或许,我们和王小波一样也都需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园。 |
一共有 12 条评论